精神的家园

今年第一期的《天涯》上有刘铁芳的一篇文章,他认为,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讲,人与人之间几乎是没有差别的,也就是说,“你”并不是“你”,不过是“他们”。所谓形而下,就是我们的现象世界,它主控着囿禁其中的人们的吃喝拉撒。若更夸张一点讲,在这个现象世界中,人甚至与猪也没有太大区别,然而这一点我并不是很确定,因为人似乎有着无尽的欲望,即使是吃喝拉撒,也不会有厌倦的时候,而且没有固定的发情期。至于猪,在吃糠麸的时候是否也想着美国农场的甜玉米,我不得而知,因此我只能说是不确定。如果说到人与人的区别,必须提高到形而上的角度,即,所谓“你”——不是“他们”——仅存在于理想世界中,这个理想世界便是你的精神家园。

其实,初到这混沌世界的时候,每个人都拥有着并努力地营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,那时,那童年时期的人们才是真正有着灵性的人们,有别与世界其他万物的人们。然而,伴随着岁月的流逝,美好的家园终于被侵蚀,人们被驱赶到幽暗的现象世界中,剩下的只有一种思乡的情绪,被禁锢在心底,却还不时地涌上心头,令人悲伤。别离家园的过程是痛苦的,每个人在打包他的青春的时候不是黯然神伤,甚至撕心裂肺?然而每一个人都那样做了,在进入坟墓之前,早早地埋葬了自己。
“别无选择!”他们说。

别无选择?
是的,别无选择。这是因为至少还有一个温暖祥和的现象世界,供“他们”从中获取慰藉,或者在不断满足无穷欲望的过程中感受到欢乐。但不幸的是,这现象世界也并非总是那样的完美——至少并非每个人的现象世界都是那样的完美,在温暖祥和之外,也有穷困倦怠。而对于一个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来说,现象世界的任何破损对他的打击都是致命的,他不仅永远无法感受到幸福,甚至会失去欢乐。

有些时候,人们也会去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,那便是乱世之际——现象世界在不能给“他们”慰藉的时候,“他们”反而变成了“你”。往历史的那一头扫一眼,精神文化散放光彩的时候却往往是世界最黑暗的时候。
可悲的悖论。

别无选择?
能不能去主动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呢?

美和自由只有在精神家园中才存在。至于爱,我不确定,或许两个世界里都有。

刘铁芳,“乡愁意识、还乡情怀与经典教育”,《天涯》,二零零八年第一期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